复习资料

自考大专财税专科课程00009政治经济学(财经类)复习资料

 

00009《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第一章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政治经济学为什么具有阶级性

  政治经济学,无论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包括当代西方经济学还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这是因为,政治经 济学的研究内容,涉及人们的经济利益关系,而经济利益关系在存在阶级关系的社会中,会表现为阶级利益关系。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从其整个思想体系来说,是为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服务的。政治经济学都是有阶级性的。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一方面,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已经成熟,无产阶级作为新生产力的代表登上了政治舞台,并开展了强大的工人运动。

  另一方面,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理论来源。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科学因素,揭示了资本主义的运动规律。在继承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并以此为基础,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

  (3)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政治经济学,主要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并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体制提出了一些预见性设想。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不断发展和创新的经济学科,它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开放中获得重大发展发。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总体上说,是研究特定社会制度中的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利益关系,揭示社会历史发展中的经济规律。

  (2)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它属于经济利益关系。

  (3)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直接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人与人的关系,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诸环节、诸方面的关系,既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关系,也包括分配关 系、交换关系、消费关系。

  (4)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时,不是研究它的表面现象,而是揭示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即研究各种客观经济规律。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同社会主义部分的研究对象有什么异同?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与资本主义部分的研究对象,既相统一,又有差异。

  (1)二者有统一面。二者都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利益关系,揭示经济运动规

  (2)二者有差异面。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重在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研究,揭示其内在矛盾、阶级对抗性和资本主义制度产生、发展与灭亡的客观规律,揭示资本主义终将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历史必然性。而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则重在研究怎样巩固、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实现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的经济利益。

5、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我们认识客观世界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与方法,也是我们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理论武器。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社会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武器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认识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的科学依据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提高马克思主义自觉性和改造世界观的指导思想

6、为什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了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代表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利益的经济学说,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门提示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具有高度科学性和真理性。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之所以能够实现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因为工人阶级及其政党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其阶级地位和阶级利益同社会历史发展方向相一致,它越是正确地提示经济规律,其理论就越具有科学性,便越符合工人阶级的阶级利益。

7、为什么要加强对当代资本主义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之所以要,加强对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研究,这是因为:

  (1)这是我国改革发展的需要。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我国加入WTO、国内经济融入国际经济的条件下研究我国的改革与发展,需要联系国际经济关系,借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与运行方面的经验和成果。

  (2)资本主义经济有新的发展变化。二次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一些新现象、新变化、新特点,需要加以研究。

8、如何看待当代西方经济学?

  (1)当代西方经济学即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从其掩盖资本主义矛盾、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为资产阶级的统治和利益服务、并反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来说,具有庸俗性质。

  (2)当代西方经济学从其研究管理社会化大生产的方法和制度、认识和阐述市场经济运行及政府调控的规则,以及优化产业结构、利用现代科技成果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来说,又有一定程度的科学成分。

  (3)当代西方经济学的科学成分,对于我国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9、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是无产阶级作为新生产力的代表,登上了政治舞台,并开展了强大工人运动, 为自己的命运进行斗争,需要有自己阶级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作指导。

  二是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理论和观点,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提供了理论来源。

  选择题:

  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产生于17世纪中叶。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提供了理论来源。

  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的理论基石。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19世纪中叶,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利益关系。

  生产关系是人类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

  广义的生产关系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着重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与经济运行机制。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着重研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提示社会主义经济运动规律,研究与其相联系的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研究经济增长的发展的途径和方式。

第二章   物质资料生产和社会生产方式

1、为什么物质资料生产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答: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而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是在人类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和存在的。离开了人类的物质资料生产,也就不存在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更不会产生反映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客观经济规律。因此,要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需要了解什么是物质资料生产及其对人类社会的重要作用。

2、社会生产力是如何构成的?

  答:生产力的构成,概括地说包括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人的因素是指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科学知识,并实现着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者。在生产力中人的因素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起着最根本的作用,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根本的力量。生产力中物的因素是生产资料,即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在生产资料中,作为劳动资料重要构成部分的生产工具对于生产力的发展有着特殊的作用。生产力的发展,首先是从生产工具的发展变化开始的。生产力发展的状况集中表现在生产工具的发展与变化上,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力性质的最主要的标志,也是划分经济发展时期的主要标志。

3、社会生产总过程的四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社会生产关系内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首先,生产对分配、交换和消费起决定作用。表现在:(1)生产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对象;(2)生产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的水平与结构;(3)生产决定着分配、交换、消费的具体方式;(4)生产的社会性质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的社会性质。其次,分配、交换和消费对生产起反作用。具体表现在:(1)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分配方式,能够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促进生产的发展;反之起阻碍作用。(2)交换的发展能促进生产的发展,反之、则阻碍生产的发展。(3)消费使生产出来的产品最终得到实现,消费为生产的发展创造出动力,反之则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4、怎样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答:(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两者的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和变化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化。(3)生产关系对生产力起反作用:适应生产力发展时起推动作用,不适应时起阻碍作用。(4)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表明:第一,旧的、过时的生产关系必然适应生产力的变化而变化;第二,新的生产关系只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而建立。

5、经济规律的特点是什么?

  答:经济规律与自然界物质运动规律相比较,它们的共同点都具有客观性,但是经济规律又有其自身的特点:(1)自然界物质运动规律完全离开人们的活动而独立存在和发生作用,而经济规律总是和人们的经济活动相联系。(2)自然界物质运动规律大多是长久不变的,而经济规律是随着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3)在阶级社会里,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总是有阶级背景的。

6、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答:(1)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指科学和技术发明在生产过程中应用,变为巨大的物质力量,从而转化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2)生产力多包括的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都同一定的科学技术密切联系。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生产,日益渗透到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之中,引起它们素质的变化,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意识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劳动者的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生产经验日益丰富,生产效率逐步增加;二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劳动对象质量的提高和数量品种的增加;三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引起生产过程其他方面,如生产管理、工艺流程等发生变化。(3)振兴我国经济,首先要振兴科学技术,事实科教兴国战略,加速科技进步。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

第三章   社会再生产与经济增长

1、怎样理解国民经济比例关系及其实质?

  答:国民经济中的各种比例关系,实质上是把社会总劳动(包括物化劳动与活劳动),按照一定比例分配于国民经济的各部门、各环节、各地区的反映。在一个社会的国民经济发展中,如果能够自觉地保持国民经济比例关系的协调与平衡,则社会总劳动就可得到有效利用,充分发挥各种生产要素的功能,取得好的经济效益,促进社会经济的增长与发展。反之,如果比例关系失调,则会造成社会劳动的浪费,经济效益低下,阻碍社会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2、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有何联系与区别?

  答: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产品(或产值)和劳务总量的产出增长,它反映的是国民经济的量的变化。经济发展除包含经济增长的内容外,还包括经济结构方面的变化,如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收入结构、消费结构、人口结构的变化等等。此外,经济发展还包括生态平衡的保持、环境质量的提高、文教卫生事业的发展、生活状况的改善、以及贫困落后状态的减少和消除等等一系列社会经济生活方面的质的变化。所以,经济增长是着重反映国民经济数量变化的概念,而经济发展是既反映国民经济的数量变化,又反映国民经济质量变化的概念。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经济增长,不可能实现经济的发展。

3、内涵式扩大再生产与外延式扩大再生产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答:扩大再生产从其实现的方式来看,分为外延扩大再生产和内涵扩大再生产两种类型。一般来说,外延扩大再生产是指在生产技术和劳动效率不提高的情况下,单纯依靠扩大生产场所,增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数量,来扩大生产规模。内涵扩大再生产是指依靠生产资料效率的提高,也就是通过生产资料质量的改善,技术的进步,以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来扩大生产规模。外延的扩大再生产并不必然排斥生产技术和劳动效率的提高。在生产技术水平和生产资料使用效率较低的条件下,扩大再生产一般是以外延扩大再生产为主;而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和生产资料使用效率不断提高的条件下,内涵扩大再生产在扩大再生产中所占比重会随之不断提高,并会逐步过渡到以内涵扩大再生产为主。

4、产业结构的演进趋势

    答:各个国家的产业结构,总的来说,呈现出逐步优化升级、由低级向高级逐渐演进的趋势。

   1) 两大部类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是,制造消费资料部类所占比重逐渐下降,制造生产资料部类所占比重逐渐上升。

   2)农轻重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是,农业比重逐渐下降,工业比重逐渐上升;工业中的轻工业比重逐渐下降,重工业比重逐渐上升。

   3)传统与新兴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是,传统产业逐步被新兴产业所代替,新兴产业逐渐成为主导产业。

    4)生产要素密集型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重逐渐减少,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业日益发展。

    5)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是,第一产业比重逐渐下降,质量日益提高,第二产业的结构不断优化,第三产业的比重逐步提高。

5、保持一定经济增长速度的意义

    答:(1)任何国家国民经济的发展,必须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这是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基础。如果经济增长速度为零或负增长,社会就很难取得进步。(2)经济增长速度就是一定时期内物质资料生产和劳务发展变化的速率。(3)经济增长速度的表示,它通常以一定时期内的生产总产值、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等经济总量指标的增长率,以及按人平均的增长率来表示。

第四章   商品经济和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

1、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是什么?

  答: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一般前提条件,是社会分工,即各种社会劳动划分和独立化为不同的行业或部门。不同所有者和不同经济利益主体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

2、什么是商品的二因素,什么是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商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是什么关系?

  答:商品的二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3、商品的价值量是怎样决定的?

  答: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商品价值就是商品的社会价值。形成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复杂程度不同的劳动所生产的不同种类商品的价值量的确定,是通过把一定量的复杂劳动化为多倍的简单劳动来实现的。

4、为什么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答: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是因为:第一,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内在各种矛盾的根源。第二,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全过程。第三,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5、价值规律的内容和作用形式是什么?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起哪些作用?

  答:(1)内容: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普遍的客观经济规律。它的基本内容和客观要求是: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依据价值来进行。用一句话来表述就是,商品交换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来进行。

  (2)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3)作用:第一,自发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的按比例分配。通过竞争、价格、供求关系的变动而实现。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一作用是在追求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的。第三,引起和促进小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优胜劣汰,两极分化。

6、价值的唯一源泉是活劳动

    答:(1)活劳动与物化劳动。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分为活劳动和物化劳动。活劳动实质在生产过程中新加入到劳动对象的抽象劳动。物化劳动是指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过去的劳动。(2)活劳动与创造价值。在商品生产过程中,只有活劳动和物化劳动才能创造新价值。物化劳动部创造新价值,智能将其原有的价值转移到新生产的商品中。价值的创造就是指商品生产过程中由活劳动新增加到生产的商品中的价值,不是指转移到商品中的物化劳动的缘由价值。价值的唯一源泉是活的抽象劳动。(3)总体工人创造价值。作为价值唯一源泉的活劳动,既包括体力劳动,也包括脑力劳动;既包括生产商品的工人的活劳动,又包括生产商品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的活劳动。也就是由“总体工人”或“结合劳动人员”的活劳动共同创造价值。

7、货币的产生、本质和智能

    答:(1)货币的产生。货币是随着价值形式的长期发展而产生的,它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发产物,是商品乃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2)货币的本质。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一般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3)货币的职能。货币的职能是货币本质的具体体现。在发达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中,它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五种职能的这一排列顺序,大致反映了它们产生的顺序及其相互关系。其中的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最基本的职能,是货币一产生就具有的。

第五章   市场经济和资源配置方式

1、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别和联系是怎样的?

  答: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别在于两者的内涵不同。商品经济是通过商品货币关系实行等价交换的经济形式。市场经济则是社会资源的一种配置方式。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表现在:(1)商品货币关系的存在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基础。(2)商品经济规律是市场机制的内在根据。(3)商品经济的发展高度,决定市场经济的成熟程度。

2、市场机制包括哪些内容?它对市场经济的运行和发展起着什么作用?

  答:市场机制,就是价值规律的作用机制,或者说就是市场的各种要素包括价格、供求和竞争等因素之间互为因果、相互制约、各自挥功能、又共同发挥功能的这种联系和作用。各种市场要素的联系和作用,构成统一的市场机制,其中,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

  (1)价格机制。价格机制对市场经济运行和发展的作用是多方面的。(1)价格机制调节生产。(2)价格机制调节消费。(3)价格机制是宏观经济的重要调控手段。

  (2)供求机制。供求机制对市场经济的运行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价格、竞争、利率等市场机制的作用都离不开供求机制。其次,供求机制调节生产与消费。

  (3)竞争机制。竞争机制对市场经济的运行有重要作用:(1)它是价格机制、信贷利率机制等市场机制充分展开并充分发挥功能的保证。(2)它促进企业开展技术革新、改善经营管理、增强企业活力、更好地为消费者服务。(3)它有利于打破地区封锁和部门分割,促进商品流通和生产要素交流。(4)它有利于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经济效益提高。

3、为什么必须建立市场秩序和市场规则?

  答:良好的市场秩序是市场机制发生作用的前提和保证。而最基本的市场秩序是公平竞争。围绕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主要有三个方面:(1)市场准入和退出秩序。(2)市场竞争秩序。(3)交易行为秩序。市场制度和规则,指维护市场公平竞争,保证市场正常运行的各种制度和规则的总和,是国家对市场和市场主体行为所制定的强制性的制度和规定,目的在于促使市场主体的行为制度化和规范化,保证市场的良好经济秩序。市场制度和规则的内容十分广泛,大体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市场运行的制度和规则;第二类为企业内部管理和企业经济行为的制度和规则;第三类为国家经济行为的制度和规则。建立消除不平等竞争、实现公平竞争的制度和规则,是市场运行制度规则体系的核心。

4、社会资源的配置方式

    

答:在不同的资源配置机制的作用下,与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即计划方式和市场方式。

    1)计划配置资源方式。这种资源配置方式的动力是实现国家整体利益;资源配置的信息集中在国家受众,信息传递主要是纵向的上下流动,资源配置的决策权集中在国家。

    2)市场配置资源方式。这种资源配置方式的决策者是基层经济单位;资源配置的动力是追求单位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决策的一句是市场信息,主要是价格信息,信息主要是横向的传递。

    计划和市场两种资源配置方式的区别和联系。二者的区别在于:一是它们要求有不同的管理制度;二是它们在实现资源配置过程中都具有自身特点,前者具有在全社会范围配置资源的作用,但排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后者能适应市场的要求,及时调节资源的配置,但存在资源配置的一定的盲目性和滞后性。二者的联系在与,在某种经济体制中,计划和市场两种方式能以不同形式相结合,要加有效地配置资源。

5、市场经济的一般特点

    答:市场经济作为一种资源配置和经济运行方式,不具有独立的社会性质,它在于不同的社会制度中,有其一般性,主要是:(1)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一切经济活动都离不开市场,企业的经济活动必然要受市场机制的调节。(2)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题,拥有生产经营自主权,能对市场信号及时做出灵敏的反应。(3)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而是通过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实行宏观调控。(4)整个经济运行有一个比较健全的法制基础,保证市场有序进行。

 

第六章   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1、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的?为什么说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

  答: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首先要把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作为价值形成过程来考察。在生产过程中,一方面,工人的具体劳动创造新的使用价值,将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另一方面,工人的抽象劳动凝结到产品中去,形成新价值。两者的统一就是价值的形成过程。价值增值过程是超过一定点的价值形成过程。在生产过程中,资本家通过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使工人新创造的价值超过劳动力价值这个一定点以上,从而生产出剩余价值,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这时价值形成过程就转化为价值增值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2、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两种基本方法是什么?

  答:资本家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具体方法多种多样,概括起来有两种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在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资本家之所以能够采取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是因为工作可以在一定界限内伸缩。首先,工作日的最低界限必须大于必要劳动时间。其次,工作日的最高界限取决于两个因素:生理因素和道德因素。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于剩余价值生产以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因为,生产相对剩余价值必须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必须降低工人及其家庭必要生活资料的价值。为降低生活资料的价值,必须提高生产生活资料生产部门以及与生活资料生产有关的生产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当上述这些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提高时,生活资料价值便会下降,劳动力价值随之下降,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从而生产出相对剩余价值。可见,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各个资本家追求超剩余价值的结果。

3、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答: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以工作日的延长为条件;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1)从资本对雇用劳动的关系来看,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2)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主义剥削的一般基础,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3)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的物质技术基础不同,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上起着不同的作用。

4、资本积累的实质是什么?分析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怎样看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扩大基础上的再生产?

  答:资本积累的实质就是:资本家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进行资本积累,扩大生产规模,从而进一步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通过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分析可以看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扩大的基础上再生产出来,具体表现在:(1)不仅资本家的全部资本是工人创造的,而且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资本一开始就是全部资本化了的剩余价值。(2)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追加资本不仅是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而且是扩大对剩余价值占有的手段。(3)劳动力买卖的真实内容是,资本家用不等价物占有工人劳动的一部分,以换取工人更大量的活劳动。

5、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生产剩余价值

    答:(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价值增值是它的根本目的。

    2)价值形成过程。要了解价值增值过程,首先,要把资本主义生产作为价值形成过程来考察。在生产过程中,一方面,工人的具体劳动创造新的使用价值,同时将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另一方面,工人的抽象劳动凝结到产品中,形成新价值。转移的生产资料价值与新形成的价值,两者之和构成商品的价值,这就是价值形成过程。

    3)价值增值过程是超过一定点的价值形成过程。在生产过程中,资本家通过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使工人新创造的价值超过劳动力价值,工人的劳动时间一旦超过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就会生产出剩余价值,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这时价值形成过程就转化为价值增值过程。

    4)剩余价值的源泉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它直接体现着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

6、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劳动力成为商品

    答:(1)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基本条件:第一,是劳动者必须有人身自由,他有权支配自己的劳动力:第二,是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必须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2)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使资本家受众的货币转化为资本。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进行生产劳动的能力,它的使用或消费就是劳动。雇佣劳动者的劳动不但能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能创造出大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这个大于部分就是剩余价值,正是由于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这种特性,才使资本家的货币得到了增值,带来了剩余价值,这时资本家的货币就转化为资本。所以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7、运用劳动二重性理论说明价值增值过程

    答:(1)运用劳动二重性理论来说明价值增值过程,首先必须看到,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统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2)雇佣工人通过具体劳动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创造了新的使用价值。从价值形成过程来看,具体劳动使生产资料原有的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与此同时,工人的劳动又是抽象劳动,它凝结到产品中去,形成包含着剩余价值的新价值。因此,生产资料的旧价值转移到商品中去痛雇佣工人创造的新价值凝结到商品中去,是在同一个劳动过程中实现的。

    3)这就说明生产资料的价值不会增值,价值的增值是由于雇佣工人的抽象劳动新创造的价值超过了劳动力的价值而实现的。

第七章   资本的流通过程

 1、产业资本循环经历哪些阶段和采取哪些职能形式?

  答:产业资本的循环运动要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相应地产业资本要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不是独立的三种资本形式,而是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分别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并分别执行着三种职能:货币资本的职能是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为生产剩余价值准备条件;生产资本的职能是使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以资本主义的方式相结合,生产出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商品资本的职能则是通过商品的销售,实现包含在商品中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2、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为什么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答: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这里的实现是指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更新。为什么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是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原因有:第一,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得到补偿,是社会资本再生产正常进行的基础。第二,社会总产品的实物得到更新,是保证社会资本再生产正常进行的关键。

3、剩余价值率与年剩余价值率的差别是什么?

  答:(1)概念的内涵不同:剩余价值率是一次生产过程中所生产的剩余价值与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而年剩余价值率则是年剩余价值总量和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2)两者的企业的关系不同:剩余价值率体现的是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年剩余价值率则表示预付可变资本在一年中的增值程度。两者从不同的方面和层次体现着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3)两者在量上的差别:在一般的情况下,年剩余价值率大干剩余价值率。

4、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可变资本,以及把资本划分为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的区别是什么?

  答: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是根本不同的。(1)划分的根据不同。前者的划分是根据资本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后者的划分则是根据资本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2)划分的内容不同。不变资本包括用于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资本,而固定资本只包括用于劳动资料的资本。可变资本只是用于劳动力的资本,而流动资本却包括用于劳动对象和劳动力的资本。(3)划分的目的不同。固定资本与流通资本的划分,是为了揭示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对资本周转速度的影响从而对生产的剩余价值数量的不同影响;而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划分,则是为了揭示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从而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

5、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答:(1)影响年剩余价值量的多少。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主要取决于包括可变资本的流动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资本周转速度越快,意味着其中的可变资本周转速度越快。而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源泉,可变资本周转越快,一定量预付可变资本在一年内转化为劳动力的数量就越多,能剥削到更多剩余价值,从而增加年剩余价值量。反之,年剩余价值量就越少。

    2)影响年剩余价值率的高低。年剩余价值率即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与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在剩余价值率一定的条件系,资本周转速度越快,意味着预付可变资本周转速度就越快,剥削的劳动力就越多,年剩余价值量就越多,因而年剩余价值率就越高。反之,年剩余价值率就越低。

6、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答: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过程。社会总产品的构成和社会生产两大部类原理指明,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过程,也就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过程,而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即两大部类的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过程是通过三方面交换而实现的:一是第一部类内部各部门、各企业之间的交换;二是第二部类内部各部门、各企业之间的交换;三是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有三个:

    第一个实现条件:Ⅰ(V+M)=ⅡC,这是最基本的实现条件。

    第二个实现条件:Ⅰ(C+V+M)=Ⅰc+Ⅱc

    第三个实现条件:Ⅱ(c+v+m)=Ⅰ(v+m)+Ⅱ(v+m)

这三个条件说明,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正常进行所必须保持的一定比例关系。

7、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1)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过程,在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过程中,两大部类社会总产品的实现过程是通过第一部类的交换、第二部类内部的交换和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等三方面交换而实现的。

    2)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从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过程,可以揭示出以下三个实现条件:

    第一个实现条件:Ⅰ(v+△v+=Ⅱ(c+△c)这是社会资本科举殴打再生产最基本的实现条件。

    第二个实现条件:Ⅰ(c+v+m)=Ⅰ(c+△c)+Ⅱ(c+△c)

    第三个实现条件:Ⅱ(c+v+m=Ⅰ(v+△v+)+Ⅱ(v+△v+

    这三个条件表明,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正常进行。两大部类所必须保持一定的基本比例关系。

8、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

    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资本主义的生产过剩不是绝对过剩,而是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的过剩。

    2)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之所以是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通过这个矛盾的两种具体表现可以清楚地说明。首先,这一基本矛盾表现为单个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党这些矛盾尖锐激化时,必然造成普遍的买卖脱节,致使大量商品卖不出去,社会再生产的实现条件遭到严重破坏,导致生产相对过剩经济危机的爆发。

第八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1、什么是利润?剩余价值是怎样转化为利润的?

  答:当剩余价值被看作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就取得了利润的形态。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是指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剩余价值在现象上表现为利润。(1)剩余价值首先表现为所耗费资本即生产成本的增加额。(2)剩余价值还进一步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当剩余价值被看作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取得利润的形态,使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2、平均利润是怎样形成的?

  答:不同的生产部门具有不同的资本有机构成和不同的资本周转速度,因而等量资本投资于不同的生产部门,会得到高低不同的利润率。由于资本在本质上要求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所以各部门的资本家为了追逐高利润必然展开竞争,竞争的方式是把资本从有机构成高而利润率低的部门转向有机构成低而利润率高的部门流动。资本的流动必然导致商品价格的变动,并由此进一步引起资本新的流动。资本的这种在部门间的流动直到不同部门的价格变动自发调整利润率趋于均衡、形成各部门相等的平均利润率时才会停止。所以,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了平均利润率。平均利润率等于剩余价值总额和预付资本总额的比率。在平均利润率绝不是各部门利润率简单和绝对的平均,而是一种利润平均化的总的发展趋势。

3、什么是生产价格?生产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有什么变化?

  答:生产价格=生产成本十平均利润。随着平均利润的形成,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了。生产价格的形成,使价值规律作用形式发生如下变化:生产价格形成以前,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生产价格形成以后,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是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生产价格成为市场价格变动的中心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因为生产价格不过是价值的转化形式,它的形成和变化归根结底是由价值决定的。

4、为什么说生产价格与价值的不一致并没有违背价值规律?

  答:生产价格与价值的不一致并不意味着生产价格脱离了价值,相反,它是以价值为前提,是由价值转化而来的,这表现在:第一,生产价格是在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是价值的转化形式,它的变动归根结底要取决于价值的变动。第二,从整个社会来看,平均利润总额和剩余价值总额是相等的。第三,从全社会看,生产价格总额和价值总额也是相等的。

5、商品资本的职能独立化为商业资本的职能的客观可能性和条件是什么?

  答:可能性:第一,在产业资本的循环过程中,商品资本的职能本来就不同于生产资本和货币资本的职能。第二,在产业资本的循环中,经常有一部分资本作为商品资本的形式而存在,商品资本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条件:第一,商品资本最终转化为货币资本的过程,已经不再由产业资本家去完成,而是专门由商人来担任。第二,商人必须有自己独立的投资。

6、商业流通费用是如何补偿的?

  答:商业流通费用是在流通领域内为商品流通服务的各项费用。它分为生产性流通费用和纯粹流通费用。生产性流通费用是指用于商品的保管、包装和运输方面的流通费用。它可以增加商品的价值,并随着商品的销售和价值的实现得到补偿。纯粹流通费用是指同商品买卖有关的流通费用。纯粹流通费用是通过从剩余价值总额中扣除来得到补偿的。

7、借贷资本是怎样形成的?它的本质是什么?

  答:借贷资本是从职能资本运动中独立出来的特殊资本形式,它的来源主要是产业资本循环中产生的大量的闲置货币资本。包括:(1)固定资本的折旧费;(2)流动资本暂时闲置的部分;(3)用于积累而没有马上投资的剩余价值。借贷资本的本质在于:它是适应于资本主义生产和流通的需要而产生、并且在职能资本运动的基础上形成和服务于职能资本的。归根到底,借贷资本是从职能资本运动中独立出来的特殊资本形式,它一方面体现着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另一方面还体现着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之间的关系。

8、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原因和源泉是什么?

  答:(1)条件:土地的肥沃程度、地理位置的差别和同一块土地上连续投资劳动生产率不同。(2)原因:对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原因是:第一,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使得经营优等和中等地的农业资本家都能获得超额利润。第二,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使农业中获得的超额利润可以长期稳定地存在。(3)源泉:超额利润。

9、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原因和源泉是什么?

  答:(1)条件: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2)原因:土地所有权的垄断。原因是:第一,土地私有权的垄断,是农产品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超额利润,有可能留在农业部门形成绝对地租。第二,土地私有权的垄断,使农产品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超额利润,必须留在农业部门形成绝对地租。(3)源泉: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它是农产品的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10、商业利润的来源和实质

    1)商业利润的真正来源是产业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因为商业资本家是专门为产业资本家销售商品服务的,分担了产业资本家的一部分职能,所以,产业资本家就不能独占产业工人所创造的全部剩余价值,而必须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让渡给商业资本家。

    2)商业资本家获得商业利润的途径,是通过价格差额来实现的。即产业资本家按低于商品生产价格的价格将商品卖给商业资本家,然后商业资本家按商品的生产价格把商品出售给消费者,从而获得商业利润。

    3)商业利润的数量。商业资本家获得的商业利润的数量,与其自有投资相比,必须相当于平均利润。

    4)商业利润的实质。商业利润不过是商业资本家从产业资本家剥削来的剩余价值中所瓜分到的那一部分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它体现了商业资本家和产业资本家共同剩余价值和共同剥削雇用工人的关系。

11、利息的实质和来源

    1)利息的实质。利息是职能资本家使用借贷资本而让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它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利息既体现着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共同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也体现着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之间的共同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

    2)利息的来源。利息的来源归根结底是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职能资本家从接待资本家那里借到货币资本,用它经营产业和经营商业,取得平均利润,并将所获平均利润的一部分作为利息付给接待资本家。因而利息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而平均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所以利息就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利息来源于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12、资本主义股份公司的产生和发展

    1)股份公司是通过发行股票的方式合资经营的企业。它是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和信用的发展而出现的。由于企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建立大型企业需要巨额资本,单个资本的局限性不能适应这种要求,于是就出现了通过发行股票集资,建立起单个资本无力组织的股份公司。

    2)股份公司的产生和发展也以资本主义信用制度为基础。股票的发行一般是以信用机构作为中介的,同时,股份公司本身也是一种特殊的信用形式,股东所投资本实际是交给公司去使用。可见,没有信用制度,也就不可能有股份公司的产生和发展。

第九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与发展

1、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1)自由竞争引起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其一,少数大企业资本雄厚,自由竞争中的结果总是大企业战胜中小企业,使生产和资本日益集中到少数大企业受众。其二,资本主义信用制度和股份公司的广泛发展,有利地促进了生产和资本的集中。

    2)生产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产生垄断:其一,生产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有产生垄断的可能性。因为一个生产部门的大部分生产和销售集中到少数大企业时,他们相互间比较容易达成协议来垄断这一部门的生产与流通。其二,生产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产生垄断的必要性。因为大企业之间为了避免在竞争中两败俱伤,获取高额利润,有必要暂时联合起来形成垄断。

2、垄断价格为什么并不违背价值规律?

  答:垄断价格形成以后价值规律依然发挥作用。原因是:(1)垄断利润是通过垄断价格而获取的。垄断价格的确定,不可能完全脱离商品的价值,价值仍然是价格的基础。(2)垄断价格并没有也不可能增加商品的价值总量,垄断价格出现以后,全社会的商品价格总额仍然等于商品的价值总额。(3)垄断利润仍然是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和其他劳动者创造的一部分价值。可见,垄断利润的获得不过是把其它商品生产者的一部分剩余价值转移到资本家手里,并不是对价值规律的破坏。所以,垄断价格形成以后价值规律依然发挥作用。

3、垄断利润的实质及获取

    答:(1)垄断利润的实质。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在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大大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垄断利润是垄断统治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

    2)垄断利润的来源,归根到底是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创造的剩余价值,甚至包括一部分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

    3)垄断利润获得的具体途径是:加强对本国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剥削;垄断组织利用垄断价格掠夺非垄断企业的一部分利润;加强对国外人民的剥削;通过国家财政和信贷,对国民收入进行有利于资本家的再分配。

    4)垄断利润主要是通过垄断组织制定的垄断价格来实现的。

4、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是怎样形成的?它们如何实现其在经济和政治上的统治?

  答:金融资本是指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融合或混合成长而形成的一种新型资本。其形成的途径有:首先,垄断的大银行通过贷款或购买股票来控制和支配大工业企业,或通过直接投资创办工业企业;其次,垄断的大工业企业把资本渗透到银行业;再次,在大工业企业和大银行资本融合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人事结合,双方的垄断资本家或其代理人互兼对方的要职。金融寡头主要通过“参与制”实现其经济上的统治,通过“个人联合”的方式实现其政治上的统治。

5、垄断为什么是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实质?

  答;垄断是帝国主义本质的、有决定意义的经济关系,是帝国主义的经济实质。原因是:(1)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是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标志。(2)垄断是帝国主义的五个基本经济特征中最根本的特征和共同基础。(3)垄断是帝国主义国家国内和国际生产关系的实质。(4)垄断的统治加深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及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其它矛盾。(5)垄断资本在经济生活中主宰了一切,必然把垄断统治渗透到上层建筑和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控制着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科学、文化、艺术、教育等各个领域,垄断成为帝国主义国家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基础。

6、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宏观经济管理和调节的基本方式是什么?

  答:(1)对国家垄断资本的管理和调节。国家直接对国家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进行管理和调节,并通过国家垄断资本再生产的正常进行来调节整个社会资本的再生产。(2)对部分国有垄断资本的管理和调节。有两种情况:一是国家掌握控股权的企业,其经济活动是由国家通过计划和政策进行管理和调节;二是私人垄断资本掌握控股权的企业,国家利用各种优惠条件对这类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宏观调节。(3)对私人垄断资本的宏观管理和调节。国家通过财政、信贷和其他手段,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实现对私人垄断资本的调节和管理。(4)实行经济“计划化”调节社会经济。这种调节手段对社会经济的增长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使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得到一定的缓解。

7、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二次世界大战后迅速、持续地发展

    答: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生产社会化的发展导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家具,由此引起一系列的矛盾日益加剧,这些矛盾是私人垄断资本所不能解决和缓和的:

(1) 市场问题日益严重,要求利用国家的力量来扩大国内外市场。

(2) 社会化大生产以及一系列新兴工业和新科技的发展需要巨额投资,这

些单靠私人垄断资本是不能承担的。

(3) 社会化大生产客观要求由一个社会中心来协调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这就需要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生活。

    4)科学技术开发和研究的社会化,使私人垄断资本无力承担开发与研究项目。

    上诉种种矛盾和问题的解决,必须借助资产阶级国家的力量,这就使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到迅速、持续的发展。

第十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经济关系和经济全球化

1、资本输出是指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垄断资本家或垄断组织,为了获取高额利润和利息,以及取得其他经济利益而对国外进行投资或贷款。

2、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大量资本输出具有着必要性:首先,大量的货币资本由于本部门垄断的形成而不利于继续大量追加投资。其次,资本投放最佳的场所是输出国外。

3、资本输出的形式,

  (1)从资本形态来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借贷资本输出,它是由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或私人银行和企业,把货币资本贷给外国的政府、银行或企业;另一种是生产资本输出,是一种直接的输出。

  2)从资本输出的主体来看,可以分为私人资本输出和国家资本输出。

4、资本输出的实质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金融资本掠夺、剥削和奴役其他国家人民的重要手段,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确立和巩固金融资本对世界统治的重要工具,是国际垄断资本的基础。

5、资本输出对输出国及垄断资本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输出资本的国家和垄断组织可以获得大量的利润和利息。

  (2)资本输出成为输出国控制输入国的重要手段。

  (3)资本输出是输出国扩大商品出口的手段。

  (4)资本输出使金融资本的银行网遍布全世界。

6、大量资本输出对输出国来说,也会带来不良后果。

  首先,由于资本输出给输出国带来巨额的利润,这就使输出国以“剪息票”为生的食利者阶层人数大大增长,进而使资本输出国成为“食利国”

  其次,大量的资本输出到国外,这些资本不能用于本国进行生产经营,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本国经济的发展。

7、对输出国的影响主要是:

  资本输出到经济落后国家,一方面会促使其自然经济瓦解,刺激当地资本主义的发展。

  另一方面,垄断资本主义资本输出的本质决定了它的掠夺性,通过资本输出来控制输入国的经济,使得资本输入国的国民经济发展服从于垄断资本主义国家。

8、国际垄断组织是指资本主义各国最大的垄断组织,通过订立协定而结成的国际性垄断经济联盟。

9、国际垄断组织的形成,标志着资本主义的生产集中和垄断达到了更高的程度。

10、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国际垄断组织的基本形式是国际卡特尔、国际辛迪加和国际托拉斯,其中国际卡特尔一直是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战后,国际垄断组织有了很大的发展,国际卡特尔的作用下降,代之而起的国际垄断组织——跨国公司,成为主要形式。

11、跨国公司又称“多国公司”,或“国际公司”,它是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那些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国外设立子公司和分支机构,从事生产、销售和金融等各种经营活动,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的大型垄断企业。

12、新殖民主义与旧殖民主义的区别在于:

  (1)旧殖民主义是通过赤裸裸的军事侵略,直接控制殖民地附属国。

  (2)新殖民主义则主要是以经济渗透的办法来继续控制和掠夺发展中国家。

13、新殖民主义对发展中国家的控制和剥削的手法很多,主要是:

  (1)打着“援助”的旗号进行国家资本输出,以此控制“援”国的政治经济。

  (2)还通过建立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以掠夺这些国家的原材料和占领商品销售市场。

  (3)此外,还利用不合理的国际分工和贱买贵卖的不等价交换,利用自己在先进科学技术上的垄断地位,在技术转让中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敲诈勒索等等。

14、新殖民主义不外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金融资本掠夺发展中国家的一种新手法,其实质同旧殖民主义是一样的。

15、产业资本国际化是指私人垄断资本或国家垄断资本不断扩大对国外的直接投资,兴建生产性企业。其实质仍然是为了谋求私人垄断资本或国家垄断资本的共同利益。

1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垄断资本的进一步国际化的突出特点就是产业资本的国际化。

17、经济全球化又称经济国际化,是指随着科学技术和国际社会分工的发展以及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使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和密切结合的趋势。

18、进入20世纪80年代,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明显加快,范围和规模大大扩展,其根本原因是:

  (1)新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通信技术、信息网络的广泛应用。

  (2)国际贸易自由化程度大大提高。

  (3)国际资本流动增强。

19、经济全球化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其主要内容是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资源配置的国际化。

20、生产的全球化是随得新科学技术发展,一系列高新精尖产品和工艺技术的出现,使得生产领域的国际分工和协作加强、各国在生产上密切合作的趋势。

2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生产全球化的趋势表现在;

  一是各国之间的分工从过去工业品生产国与原材料生产国的垂直分工,逐渐发展为工业国之间的水平分工。

  二是随着产业结构在国际范围内的调整,特别是发达国家把一些相对落后的技术和产品生产向发展中国家转移,造成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技术依赖的加深,形成了国际分工中新的依赖关系。

  三是新的科学技术革命中,各国都具有各自的优势,使它们在科学技术和新产品的研制生产上需要更加紧密地合作。所有这些都促进了生产全球化的发展。

22、二战后贸易的全球化发展的原因:

  (1)在新科技推动下使世界产业结构发生新的调整,高精尖的科技密集型产业集中到发达国家,资本和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则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客观上就要求这两类国家之间加大商品贸易。

  (2)新科学技术成就极大地提高了各国的劳动生产率,各种商品生产大幅度增长,很多国家一方面需要增大对国外原材料的进口;另一方面自己生产的商品除本国需要外还有剩余,因而需要扩大国际贸易。

  (3)国家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需要更多更丰富的、来自各国的优质产品。

  (4)新科技推动下使国际间的商品贸易方式、支付方式大大地简便,有力地促进贸易的全球化。

23、资本全球化的趋势主要表现在:

  一是国际直接投资的增长。

  二是资本的全球化还表现在世界资本市场和国际金融体系的发展。

24、资本全球化的根源主要是:

  (1)产业结构的大调整,产业在国际范围转移,只有通过国际投资才能实现;

  (2)跨国公司的巨大经济实力使其境外投资大幅度增长。

  (3)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积累了庞大的资本,需要寻找有利的投资场所,纷纷投向国外。

  (4)和平与发展的世界主题和各国为本国经济发展制定的吸引外资优惠政策,使国际投资环境大大改善,促进了资本国际化。

25、经济全球化的双重作用

  1.经济全球化的积极作用。经济全球化为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和良好机遇,促进国际经济的发展:

  (1)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实现资源在全球范围的优化配置,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2)经济全球化加速了技术转让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

  (3)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国际经济调控的加强,使国际经济组织和规则不断完善,对世界经济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4)经济全球化有利于缓和国际上的一些矛盾。

  2.经济全球化的负面作用。经济全球化在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有其负面效应,主要有:

  (1)经济全球化增大了各国经济连带波动的风险。

  (2)经济全球化在旧的国际经济秩序下,会使各国的经济差距进一步拉大。

  (3)经济全球化在旧的国际经济秩序下使发展中国家付出的代价巨大,发达国家分享更多利益。

26、经济一体化的各种国际经济组织主要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和世界贸易组织。被称为当代国家的三大支柱。

27、战后经济一体化和国际经济调节还出现另一类组织形式有: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经济联盟或经济政治联合体等形式。

28、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经济关系的实质,是按照资本和实力在经济上分割世界和维护垄断资本的利益,以便获得最大限度的垄断利润。

29、美、日、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主要体现在贸易、投资和金融三个方面

  (1)贸易领域的矛盾。发生在贸易领域的矛盾:一是各国贸易的发展不平衡,经常发生贸易摩擦;二是各国在主要商品出口贸易时经常发生冲突;三是形成激烈的斗争。

  (2)投资领域的矛盾。

  (3)金融领域的矛盾。

30、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关系的基本特征是既相互依赖又相互斗争,它们之间经济关系的实质是一种控制与反控制、剥削与反剥削的关系。

31、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1)国际经济生活中存在的不公正不合理的旧国际经济秩序的基本内容是:以资本主义国际分工为基础的国际生产体制;以不平等交换为基础的国际贸易体制;以垄断资本为基础的国际金融体制。这种旧国际经济秩序中,主要体现发达国家垄断资本的利益和要求,使发达国家受益,而发展中国家则利益受损、债台高筑、遭受盘剥。

    2)必须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其途径是:改革和完善国际金融体制,建立公平开放的多边贸易体制,发挥国际经济组织和国际经济规则的作用。充分南北合作的只是内容。各国在政治上一律平等,相互尊重和协商,保持和平与安定的国际社会环境。

32、地区经济集团化的形成

    1)地区经济集团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一体化的重要组织形式,它是指地域上邻近的国家,为维护共同利益,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和生产国际化的要求,签订协议组成经济或贸易集团,以增强集团实力,提高国际竞争力。

    2)地区经济集团化是经济一体化的重要组织形式,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要求,是市场竞争加剧的产物。新科技革命推动国际分工加深,国与国的联系、依赖性加强,为共同发展经济,相邻国家建立了地区经济集团。地区经济集团是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结果。当代市场的剧烈竞争迫使地区经济集团的建立。

第十一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1、在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经济发展存在着两种趋势,即时而表现出“迅速发展的趋势”,时而表现出“停滞趋势”。

2、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一定时期里,存在着生产和技术从而整个经济迅速发展的情况,其原因在于:

  (1)生产力总是经常处于不断变化与发展的过程中。

  (2)垄断时期仍然存在着各式各样的竞争,迫使垄断组织关心技术的进步。

  (3)垄断资本主义各国为争夺世界霸权而提高综合国力,特别是开展军备竞赛,客观上也刺激了技术的发展。

  (4)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为了缓和资本主义的深刻矛盾,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允许的范围内,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局部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给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3、垄断的统治导致生产和技术从而整个社会经济出现了停滞的趋势,主要原因在于:

  (1)推动技术进步的动因就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

  (2)垄断还会人为地阻碍技术的进步。

4、垄断资本主义作为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最后阶段,表明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日益成熟;一方面,在经济上表现为生产的日趋全面社会化,即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客观物质条件日益成熟;另一方面表现为社会阶级矛盾的加剧,即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主观条件日益成熟。垄断资本主义是过渡的资本主义,即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基本条件已经逐渐成熟,过渡的现实可能性已经存在。

5、经济的全面社会化和社会主义的物质条件逐步成熟

  第一,垄断使资本主义生产全面社会化。其具体表现是:

  (1)垄断造成了规模巨大的生产单位,使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

  (2)垄断组织的生产经营突破地区、国家的限制,从而可以对本国甚至世界市场、原料来源等做出大致的估计,来规划自己的活动。

  (3)垄断统治使科学技术研究由分散的个人事业转为社会的事业。

  (4)生产社会化向着国际方向发展。

  第二,垄断使生产管理日益社会化。具体表现为:

  (1)随着资本的所有权和经营使用权的分离,垄断企业的经营管理不再由单个资本家来执行,而日益由董事会和经理人员组成的社会机构来执行。

  (2)垄断的统治使社会性的分配和计算机构建立起来,特别是银行由一般的信贷关系中介入变成万能的垄断者,成为社会的“公共簿记”,成为全国性甚至世界性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的计算机关。

  (3)国家干预经济的程度不断发展,垄断资本在经济生活中的统治,必然导致对国家上层建筑的统治,并利用国家的力量干预经济生活,以保证获得高额垄断利润。

  (4)国际垄断组织、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际垄断同盟的出现,使经济调节国际化。

  第三,垄断使资本本身日益采取社会化的形式。

6、旧国际经济秩序的基本内容:

  (1)以资本主义国际分工为基础的国际生产体制。

  (2)以不平等交换为基础的国际贸易体制。

  (3)以垄断资本为基础的国际金融体制。

7、 垄断统治加深了资本主义的矛盾

  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趋于深化,并引起三个主要矛盾的激化,具体表现在:

  第一,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内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加剧。

  第二,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矛盾不断加深。

  第三,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化。

8、历史表明,资本主义进行自我调整,主要表现在:股份公司、垄断资本组织、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际垄断资本。

9、在不触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范围内,对生产关系进行的部分调整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是这种调整不能根本解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内在矛盾。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制度之间的矛盾,根本的解决途径,就是资本主义制度由同生产社会化要求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制度所代替。

10、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是一个长期的、复杂曲折的历史过程。这主要是因为:

  (1)一种社会经济制度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必须是它的生产关系已经不可能继续容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一种新社会制度要彻底战胜旧的社会制度,归根到底要求新社会制度比旧社会制度创造出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3)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下,各国社会主义革命条件成熟状况必然出现不平衡,特别是革命主观条件,各国更是不同。

11、怎样认识西方国家推行的“社会福利政策”和“资本民主化”?

  1)“社会福利政策”不会减轻劳动人民所收的剥削。社会福利的各项开支,是把从劳动人民身上搜刮来的财富的一小部分重新还给他们,羊毛出在羊身上  

   2)“资本民主化”不会改变雇用工人的雇用劳动地位。工人手中掌握的少量小额股票,并不会使他们成为企业的主人,企业仍然由掌握控股权的大资本家所支配,而且工人所获得的少量股息,在其全部收入中只占很小比重,他们仍是依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第十二章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的本质

1、怎样认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途径?

  (1)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代替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

  (2)由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转向社会主经济制度的途径,迄今为止,是通过工人阶级革命斗争取得过且得政权,依靠无产阶级政权的力量,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2、我国建国初期所经历史潮流过渡时期的必要性、特征和任务是什么?

  (1)我国在无产阶级取得革命胜利后,要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必须对资本主义经济和其他私有制经济通过不同途径进行变革,使社会主义公有制占主体地位,这一任务的完成,需要经历一个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

  (2)过渡时期的特点是:经济结构是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

  (3)过渡时期的基本任务是把以生产资料私有制占统治地位的多种经济成分改变为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经济结构,从而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3、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途径是怎样的?

  我国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面临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私有制: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农业、手工业中的个体私有制,这两种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的途径是根本不同的。

  (一)没收大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

  (二)改造中小资本,壮大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

  (三)改造个体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

4、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

  (1)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前提的,它集中反映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根本要求,它既体现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根本优越性,又是衡量是否真正搞社会主义的客观标准。

  (2)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3)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

  (4)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

5、为什么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既要解放生产力又要发展生产力?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既是解决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要求,又是建立社会主义物质基础的要求。

  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解决落后的社会生产问题。

  要解决这主要矛盾,就要解决落后的社会生产,要发展和解放生产力。这里既提发展生产力,又提解放生产力,只提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还是行。虽然我国通过民主革命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解放了生产力。但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传统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6、建立社会主义物质基础有什么作用和意义?

  无产阶级取得革命胜利后,通过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来建立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它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客观要求;

  第二,它是提高和改善劳动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的条件;

  第三,它是从经济上保证社会主义国家的独立自主和巩固国防的物质基础;第四,它是消灭工农差别。城乡差别、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差别的物质条件;

  第五,只有生产力高度发展,才能为将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创造物质条件。

7、为什么要防止和消除两极分化?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以往一切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经济制度的根本区别在于,它要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和实行按劳分配,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

  两极分化,是一切私有制社会的普遍现象,但随着公有制的建立和按劳分配的实现,在公有制的范围内也就消除了两极分化的经济根源。

  当然,在我国目前存在多种所有制的情况下,也存在着两极分化的可能性,我们必须通过宏观调控,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等手段加以防止。

8、怎样认识社会主义要实现共同富裕?

  (1)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社会主义生产的实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劳动人民用共同占有的生产资料进行联合劳动,社会主义生产必然服从劳动人民的共同的根本的利益,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实现共同富裕。

  (2)实现共同富裕不等于完全平均和同步富裕。因为我国经济落后,经济发展不平衡,所以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而是充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和一部分人,依靠诚实劳动与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并提倡先富帮助和带动后富。

9、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有什么意义?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本质,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1)明确了判断社会主义的客观标准。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必须以实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为目标。

  (2)明确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就可以依据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坚持改革开放,吸收和借鉴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探索和研究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从而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3)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使我们更加自觉地、坚定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紧紧地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早日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10、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及基本特征是什么?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个含义:(1)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2)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毕竟是不成熟、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它必然具有自身的经济特征,这些特征主要是:(1)以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为主导、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同时并存和共同发展。

  (2)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同时并存,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3)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还较低,必须大力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商品经济。

  (4)在共同富裕的目的下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与合法经营先富起来。

11、共产主义两阶段和实现共产主义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经历了自身成熟程度不同的两个阶段: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低级阶段,我们一般所讲的共产主义是其高级阶段。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最进步、最美好、最理想的社会制度,无产阶级进行革命和建设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实现共产主义。这样一个理想社会的实现,需要一系列基本条件:

  实现共产主义的基本条件:

  (1)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

  (2)全体社会成员的共产主义思想觉悟、道德品质极大地提高;

  (3)全体社会成员的文化教育和科技水平极大提高,成为智力和体力全面发展的劳动者;

  (4)建立起同高度发展的生产力相适应的单一共产主义社会所有制;

  (5)“三大差别”消失,国家消亡。社会主义作为共产主义社会的低级阶段,其任务就是大力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必要的条件。

12、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然性和长期性?

  (1)必然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殊历史阶段。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是脱胎于商品化和社会化程度很低、自然经济占相当大比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我国是在没有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条件下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的,这就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经历一个长时期的初级阶段,以完成社会主义经济的工业化、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

  (2)长期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要完成任务的艰巨性,决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任务是要实现经济的工业化、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我国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社会主义建设,生产力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

1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贯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谓落后的社会生产,既是相对于发达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而言,又是相对于需要努力实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生产而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全国工作的中心。

14、为什么要坚持基本路线不动摇?

  中国要摆脱贫穷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为指导的党的基本路线。

  第一,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这是由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的。

  第二,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把改革开放同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

  第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巩固和发展团结稳定的政治局面,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同稳定的关系,保持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秩序。

15、社会主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意义。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来建立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它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客观要求;

  第二,它是提高和改善劳动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的条件;

  第三,它是从经济上保证社会主义国家的独立自主和巩固国防的物质基础;

  第四,它是消灭工农差别。城乡差别、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差别的物质条件;

  第五,只有生产力高度发展,才能为将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创造物质条件。

1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纲领包括哪些内容?

  党的十五大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其内容是: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4)上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有机统一,不可分割,构成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1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什么?

  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两个基本点,”是这条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和简要概括。

  社会主义要求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的基础上,它的物质基础应当是高度社会化的现代化工业、农业和科学技术。生产力水平比较低的国家,在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必须用极大的努力来发展社会生产力,才能建立起社会主义物质基础。

  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也是区别其他社会制度的根本标志。

  所以,在多种所有所有制并存的条件下,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一个重要经济特征是实行按劳分配。生产资料公有制,决定了社会主义条件下必须实行按劳分配。

  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所决定的,具有客观必然性,体现着社会主义生产的实质是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这也就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必然具有社会主义制度的一般经济特征,如建立了作为经济主体的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实行了作为分配主体的按劳分配原则,生产目的是为了满足整个社会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

第十三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

 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为什么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和基本国情决定的:

  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第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总体水平低、不平衡、多层次,决定了在公有制为主体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2、我国应当怎样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要做到:

  (1)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2)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3)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

3、我国现阶段有的各种所有制经济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多种所有制形式主要包括:社会主义国家所有制,即全民所有制、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个体所有制、私营企业所有制、外资企业所有制、混合所有制等。

  (2)在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和共同发展中,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居于主导地位,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领导力量。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与集体成分,形成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它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主体地位,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3)各种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国家通过引导、监督和管理,使之健康发展。

4、为什么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1)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决定着社会生产关系的各个方面和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的社会主义性质,是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从而也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2)社会主义公有制和劳动者作为主人同生产资料相结合的方式,决定着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各个方面和社会主义再生产的各个环节:

  第一,它决定了全体劳动者在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上,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

  第二,它决定了劳动者共同占有的生产资料必然要为全体劳动者的共同利益服务,决定了社会生产的目的和生产成果分配的性质。

  三,它决定了生产成果必然按照符合劳动人民利益的原则进行分配,即从兼顾劳动人民的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原则出发,进行国民收人的分配和个人消费品的分配,从而保证劳动人民根本利益的一致性。

  第四,它决定着劳动着之间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经济生活中形成一种互助互利的新型合作关系。

5、我国为什么要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必须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这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

  第一,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根本标志,只有建立起社会主义公有制并使其在多种所有制经济中居于主体地位,才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真正建立起来。

  第二,只有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地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保证国民经济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健康发展。

  第三,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才能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快速高效增长。

  第四,公有制是保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经济条件。

6、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如何体现的?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确保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意质的提高。

  第二,保证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第三,发挥国有经济对整个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第四,公有制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是就全国来说的,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

7、怎样正确评价和认识我国现阶段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

  (1)评价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是否具有优越性,要以这种所有制结构是否适应生产力的现实水平,不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利于综合国力的增强为标准。

  (2)我国现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最适应现阶段的生产力状况,能够有力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因而是具有优越性的所有制结构。

  (3)评价社会主义社会的所有制结构是否具有优越性,不能抽象地以“一大二公”为标准,即并非所有制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具有优越性,否则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8、我国现代产权制度的特征是什么?建立和完善现代产权制度有什么意义?

  (1)产权制度就是有关产权的归属、权责、保护、流转和监管的制度。我国现代产权制度的特点是: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

  (2)建立和完善现代产权制度的意义在于,有利于维护公有财产权,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有利于保护私有财产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有利于各类资本的流动和重组,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有利于增强企业和公众创业创新的动力,形成良好的信用基础和市场秩序。这是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要求,是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基础。

9、怎样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及其实现形式?

  (1)社会主义公有制以劳动人民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为特征的所有制形式。它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和根本标志,从而也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2)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指公有制经济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

  (3)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利用。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

  (4)我国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在改革开放以来,已经突破了仅仅是国有国营和集体所有集体经营的实现形式,出现了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的局面,如股份制经营、股份合作制经营、承包经营、租赁经营、委托经营,等等。

10、怎样理解国有经济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1)国有经济即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是生产资料归全体劳动人民共同占有的一种公有制经济,是和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公有化程度比较高的公的制形式。

  (2)国有经济掌握国民经济的命脉,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技术设备,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主要经济基础,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领导力量。所以,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

  (3)全民所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它的主导地位和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表现为:

  第一,它对整个国民经济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起着领导作用,支撑、引导和带动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二,全民所有制经济拥有现代化的大工业、比较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设备,它的巩固和发展,为整个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和加快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

  第三,它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资金积累的主要来源。

  第四,它的生产性企业为满足劳动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提供大量的消费品。

  第五,它在国家对国民经济运行的宏观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为国家实现宏观调控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和经济支撑。

11、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为什么采取国家所有制的形式?

  第一,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全民所有制经济,各个部门各个企业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彼此依赖的密切联系,客观上要求有一个社会中心来统一指挥和协调,这样才能保证国民经济健康而迅速地发展。

  第二,全民所有制的生产资料属于全体劳动者共同占有,全民本身是个整体概念,全民所有意味着全体劳动者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对生产资料实行共同的占有,而不是每个劳动者个别占有的简单相加,更不意味着每个劳动者都单独占有一份生产资料。

  第三,社会主义国家是全体劳动人民共同的根本的利益的代表者,通过社会主义国家掌握属于全民所有的生产资料,才能把劳动人民的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使全民所有制的生产资料,真正为全体劳动者的共同的根本利益服务。

12、为什么国有经济要实行两权分离?(为什么社会主义国有经济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应当分离?)

  (1)社会需求复杂多变,国家不可能及时了解和适应这种复杂多变的情况,国家直接经营企业必然造成浪费、效益低下。因而所有权和经营权应当分离。

  (2)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是生产社会化的客观要求。从历史上看,资本主义借贷资本和股份资本的产生,使资本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建立在社会化生产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国有经济同样要求两权分离。

13、我国集体所有制经济有哪些特点?

  集体所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国有经济相比较,集体经济具有如下特点:

  (1)一般来说它规模较小,资金较少,可以广泛吸收社会分散资金,不需要国家投资。

  (2)它自主经营,比较灵活,对市场的适应性强。

  (3)它自负盈亏,其经营状况同劳动者的利益密切相连,能更好地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4)它能容纳手工劳动、半机械化劳动、机械化劳动等不同层次的生产力,有利于发挥广大劳动者和各种工程技术人员的作用。发展城乡集体经济,对发挥公有制经济的主体作用有重大意义。

14、怎样认识集体所有制经济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经济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是怎样的?)

  (1)集体所有制经济的性质: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是由一部分劳动群众共同占有一定范围的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的所有制形式。一般来说,它是与较低程度的生产社会化相适应的公有制形式。我国的集体所有制经济属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2)集体所有制经济可以体现共同富裕原则,可以广泛吸收社会分散资金,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公共积累和国家税收。

15、怎样理解混合所有制经济?

  (1)混合所有制经济,是伴随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它是由不同性质的所有制经济组合而成的一种经济形式。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扩大对外开放,我国逐步出现了由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等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个体经济以及劳动者个人共同投资所组成的采取股份制组织形式的企业,还产生了各种不同所有制企业组成企业集团,它们都是混合所有制经济。

  (2)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属于公有制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的成分,属于非公有制经济。

  (3)我国为适应经济市场化不断发展的趋势,要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16、如何正确认识股份制是我国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1)股份制是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市场经济的产物,它的产生和发展又推动了社会生产力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2)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是我国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它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可以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可以用。因此,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是公有还是私有,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中。在社会主义社会,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控股,便具有明显的公有性,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作用。需要由国有资本控股的企业,可区别不同情况,实行绝对控股或相对控股。

17、我国为什么要调整和如何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

  (1)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原因。我国国有经济存在分布过宽、摊子过大、资金不足、技术装备落后、产品竞争力差、整体素质不高、资源配置不尽合理等问题。为了提高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劳动力,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

  (2)如何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要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完善结合起来,坚持国有经济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提高国有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还需要加快中西部地区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国有经济布局的调整。

18、我国建立和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体制的原因和途径是什么?

  (1)建立和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体制的原因。为了有效地实现社会主义国有经济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理顺国有经济的产权关系,实现国有资产出资人到位,需要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和健全国有资产的管理和监督体制。

  (2)建立和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体制,要在坚持国家所有制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管人和管事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大型国有企业、基础设施和重要自然资源等,由中央政府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其他国有资产由地方政府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的职责。中央政府和省、市(地)两级地方政府设立国有资产管理机构。

19、为什么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1)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非公有制企业作为自主经营的商品生产经营者和市场主体,其投资、生产、经营活动都处于市场关系之中,它的生存和发展都依赖于市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非公有制经济是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它在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建设资金、扩大就业、活跃市场、培养经济管理与技术人员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3)我国要大力发展并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放宽国内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领域,允许非公有制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实现公平竞争。

  (4)非公有制经济要依法经营,照章纳税,保障职工合法权益。国家依法加强监督和管理非公有制经济。

20、怎样认识我国现阶段的私营经济?

  (1)我国现阶段的私营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具有客观必然性,它是与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状况相适应的一种经济形式。

  (2)私营经济是指企业资产属于私人所有、存在雇佣劳动关系的私有制经济,从本质上说,它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

  (3)私营经济的作用。它在我国现阶段有利于促进生产的发展、活跃市场、扩大就业、增加建设资金、培养管理和技术人员。

  (4)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在保持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前提下,鼓励、支持和引导私营经济的发展。

21、三资企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是什么?

  三资企业是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资独营企业的统称。三资企业的存在和发展,对于发展我国经济社会主义经济的作用是:

  (1)它可以使我国得到适合我国需要的先进技术设备,有助于我国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

  (2)可以引进国外先进的科学管理方法,提高我国的经营管理水平。

  (3)有助于弥补我国建设资金的不足。

  (4)可以培养和提高我国经济管理干部、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队伍的素质。此外,它对于活跃市场,扩大就业,增加产品出口,更好地满足劳动者各方面的需要等等,也是具有重要作用。


更多内容,请查看

更多成人高考学校,请查看“成人高考院校库

报名留言 留言后,我们将尽快回复您
您的姓名:
联系电话:
目前学历:
报考专业:
"自考财税大专课程00009政治经济学(财经类)复习资料"由湖北自考大专网整理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
手机通话 微信咨询 网上报名